
湖南大學張泉教授:我國集中制冷正處于增長趨勢
發布時間:
2023-08-31 10:55
來源:
本文綜合中國新聞周刊、科技日報、地熱加
今年入夏以來,我國多地經歷了持續高溫天氣。隨著夏季高溫現象愈發普遍、高溫天氣逐漸向春秋兩季伸展現象越發明顯,空調已成為室內降溫不可或缺的設備之一。除了家用空調,近年來一種新的降溫方式——區域集中供冷逐漸進入大眾視野。
據了解,深圳、三亞、濟南和廣州等地已經開始試運行集中供冷系統,通過建立集中供冷站點和相應的配送管線,將供冷的冷水或冷風傳送到各個建筑物,以降低室內溫度,提供舒適的室內環境。前不久,湖北武漢也宣布,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將成為武漢首個實現集中供暖供冷的區域。
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張泉對記者表示,我國集中制冷正處于增長趨勢。隨著中國城市的持續快速擴張,大型商業建筑、購物中心、酒店和工業設施、冷鏈物流以及民用建筑等對集中制冷系統的需求不斷增加。
據張泉介紹,集中式供冷系統可以充分利用峰谷電價,靈活協同運行主機與蓄冷裝置;與此同時,集中式高效冷卻設備的規?;I生產以及智能控制等技術使得冷卻系統能效提升,用戶投資和運行費用被降低。
在三亞的海棠灣區域,不少高星酒店和綜合商業體已經開始使用集中供冷。截至目前,三亞低碳智慧能源綜合利用海棠灣示范區項目的總簽約供冷面積已經達到35萬平方米。預計項目建成滿負荷運行之后,供冷面積可達到350萬平方米,每年可節省約2.8萬噸等價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7.6萬噸。
張泉認為,相比單獨的小型空調機組,集中制冷系統需要專業化運維,但是系統相對更加節能。集中制冷利用規?;?、運行優化和先進的控制策略來降低能源消耗;如果采用蓄冷技術,主機與蓄冷裝置協同運行,可以充分利用峰谷電價,進一步降低運行費用。集中式制冷站可以獨立設置,從而降低噪音對建筑用戶的影響。集中式制冷系統還可以滿足用戶的彈性需求,并節約初始投資。
陸特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東及西南區域總經理代諾告訴記者,目前國內常見的集中供冷形式還包括地源熱泵,主要利用淺層地熱能開展工作。代諾表示,集中供冷的投資成本約比傳統空調高出20%,但建成后的運維成本會大大降低。同一個項目,如果使用傳統制冷設備,一個月假設需要10萬度電,而使用地熱能可能只需6萬~7萬度電就能夠達到相同效果。盡管前期投資較高,但在使用3~5年后,多出來的投資成本就能夠收回。
張泉告訴記者,建立集中制冷系統需要大量前期投資,包括制冷機組和配送網等基礎設施。張泉提到,集中制冷系統的復雜性導致維修困難,一旦發生故障可能會中斷多個區域或建筑物的冷卻,特別是對于依賴連續冷卻的行業,如數據中心、醫院、食品儲存和制藥等,可能會帶來更大的挑戰。
代諾表示,集中供冷需要能源集中供應,其特性是受眾的面積越大,成本的分攤會越低,需要有一定的使用規模。如果用戶對集中供冷不習慣或者使用不充分,運營商就難以維持運營,也難以大規模推廣。
集中供冷的應用還取決于具體應用場景,例如政府辦公樓、醫院、酒店、商場和寫字樓等由于幾乎每天都需要供冷或供熱服務,使用率就會比較高。而對于住宅小區來說,集中供冷并非剛需,由于使用時長和頻次不穩定,較低的使用率可能會導致運營商難以維持日常運轉,目前來看,投資并不劃算。
對于集中供冷行業的發展,張泉認為,應該加大對低碳高效集中式制冷系統的研發,包括構建集中制冷與其他可再生能源的集成系統,并開發智能控制策略來最大限度減少能耗和成本,開發先進故障預測和診斷技術降低運維難度。此外,還可以通過管網進行建筑間的熱量交換,實現冷熱協同,提升能效。
代諾認為,推廣集中供冷熱需要更多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尤其是對民營企業的金融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扶持。他說,集中供冷項目通常屬于重資產型投資,回報周期通常需要8~10年,而新的項目開發又在逐年增加中,因此大部分的民營企業資金壓力很大。
據了解,由浙江陸特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獨家總冠名的“第八屆中國(湖北)地熱高質量發展峰會”將于8月29日在武漢開幕,大會將圍繞夏熱冬冷地區地熱產業發展思路及重點方向;地源熱泵在夏熱冬冷地區的研究及實踐應用;江、河、湖等地表水水源熱泵及“地熱+”綜合應用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探討。
注:本文綜合中國新聞周刊、科技日報、地熱加
上一頁
上一頁